食生鱼片到底有哪些健康隐患?
近期,广西横县启动了全国首个肝吸虫病综合防治试点,再次将生鱼片与健康的问题推向公众视野。那么,吃生鱼片到底存在哪些风险,民间流行的“土方”是否可行? 生鱼片是一道历史悠久的菜品,在中国史书中早有记载,被称为“脍”或“鲙”。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生鱼片已经成为人们外出就餐的常见菜,在广东、广西一带食用生鱼片之风更是盛行。然而,生鱼片虽然美味,却因为没有经过常规烹饪程序而存在健康风险。 食生鱼片有很多潜在危害 吃生鱼片目前已知的主要风险是诱发肝吸虫病。薄如蝉翼的生鱼片,放在冒着寒气的冰船上,佐以配料,味道可口。然而,据首都医科大学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杨主任介绍,生鱼片是肝吸虫病的主要诱因。 肝吸虫,学名华支睾吸虫,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,肝吸虫引起的疾病叫做肝吸虫病。肝吸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名华侨的胆道内发现,我国证实该病存在则为1908年。1975年,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便发现肝吸虫虫卵,此后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中见该虫卵,从而证明肝吸虫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。 对于肝吸虫如何感染人体以及对人体造成的危害,杨主任解释道,当生食鱼肉时,“若鱼肉中含有肝吸虫的幼虫囊蚴,生食后囊蚴会脱囊,囊内幼虫即可穿过肠壁到达肝胆管内,引起患者肝受损”。她还表示:“从我们寄生虫领域来说,吃生鱼片对人体的健康还有很多潜在危害,患者主要出现胆管局限性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。严重时形成胆汁性肝硬化。还会出现合并症和并发症,如胆囊炎、胆结石和胆管炎,胰管炎、胰腺炎等,也可引起胆管癌。” 民间“土方”难解生鱼片之“毒” 生鱼片美味但却有健康风险,为了享用美味生鱼片,民间想出了很多“土方”来化解生鱼片之“毒”。 针对生鱼片的选择,有说法认为选择泉水鱼、清水河鱼、水库鱼或者清水鱼塘养出来的鱼,同时保证生鱼片猛、鱼鳃干净,这样可以避免患病;还有说法认为应该选择深海鱼做生鱼片……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?杨主任介绍道:“不管是什么样的水域,只要该水域存在适宜肝吸虫幼虫寄生的纹沼螺、赤豆螺、长角涵螺等螺类和草鱼、鲫鱼、鲤鱼等鱼类,且水域被肝吸虫卵所污染(主要为人畜粪便污染),生食该水域的鱼肉便会得肝吸虫病。” “肝吸虫生活史的完成需要两个中间宿主,一个是螺类,第二个是鱼,当肝吸虫的虫卵随人体或其他一些动物宿主如猫、狗和猪等的粪便排出体外,进入水中后,必须要遇到适宜其发育的螺才能继续发育。进入螺体内后,进行几个幼虫期的无性繁殖后发育成为尾蚴,从螺体内逸出,进入外界水中,侵入另一个适宜的中间宿主淡水鱼体内,发育为囊蚴(具感染性),它们主要寄生在鱼的肌肉、皮下组织等处。若人生食这种含有囊蚴的鱼肉,就会感染肝吸虫,得肝吸虫病。”杨主任说,“若是生食深海鱼,患肝吸虫病的几率则会非常小,一般的肝吸虫病感染都是因为生食淡水鱼所造成的。” 此外,还有说法认为通过合理搭配蘸料可以有效去除生鱼片中的有害物,达到灭菌消毒的功效,事实又是怎样?杨主任表示,选择食用蘸料的手段是不会杀死生鱼片中的囊蚴的,因为囊蚴抵御外界环境的能力很强,在醋中可存活2个小时,在酱油中可活5个小时,但是用90度的热水一秒钟即可杀死厚约1mm的鱼片内的囊蚴。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,不管何种体质,只要生食含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肉便会患病,且肝吸虫病一般不能自愈。“肝吸虫的寿命为20—30年,除非等到它自然死亡,感染度很低是没有症状的,不会呈现出腹痛或肝区疼痛,食用大量才会出现症状”,此外,杨主任表示,“轻度感染无症状,所以患者也不知道自己患病”,但重度患者必须到医院进行治疗。 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虫体的数量以及患者的机体状态有关,严重时可危及生命。杨主任介绍,肝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—2个月。轻度感染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。重度感染时,急性期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,如发热、腹胀、食欲不振、四肢无力等,但大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;慢性期,一般经几年才发现,消化道症状为主,如消化不良、腹痛、腹泻、肝区隐痛等。常见体征为肝肿大,严重者伴有消瘦、水肿和贫血等。晚期出现肝硬化、腹水甚至死亡。此外,肝吸虫病还可诱发胆管癌。 除了吃生鱼,在我国很多地区还存在生吃牛肉、猪肉的习俗,对此,杨主任提醒大家:“生食牛肉和猪肉都是不安全的,会感染其他的一些寄生虫。生食牛肉会感染牛带绦虫,引起牛带绦虫病。生食猪肉会感染猪带绦虫病,旋毛虫病等。生食羊肉会感染旋毛虫病等。”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基础,杨主任建议不要生食或食入未煮熟的肉类(包括鱼、猪肉、牛肉及羊肉)以及溪蟹、虾等;生食瓜果要洗净;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,以免食入一些随粪便排出的寄生虫的虫卵而感染寄生虫病;生、熟食的厨具要注意分开使用。 (实习生 肖华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