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发性硬化症为何更青睐中青年女性?
专家提醒,突感肢体无力,需警惕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。另外,除了遗传的易感性外,患者在15岁之前的某种病毒感染也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的诱因。 多发性硬化症潜伏性强威胁大 “这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,病灶位于脑部和脊髓,它是除外伤之外最容易致残的疾病之一。”北京医院多发性硬化诊疗中心张华教授表示,多发性硬化的“硬化”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,而不是皮肤、关节等身体其他部位,肉眼看不到任何“硬化”表现,由于潜伏性强,所以威胁巨大。 据介绍,多发性硬化主要侵犯脑、脊髓和视神经。根据病变部位不同,患者可出现多种表现。“如果是视神经被破坏,可能出现急性视力衰退,甚至几天内就失明。如果小脑有病灶,则可能逐渐出现走路不稳、手抖等。”张华解释说,如病灶发生在脊髓内,可能出现尿失禁。此外,很多患者在病变过程当中将渐渐体会躯干和四肢无力、麻木、刺痛、烧灼等感受,直至瘫痪、无法行走。 “多发性硬化症最可怕之处就是症状常常表现为间断的复发和缓解。包括视力模糊、四肢无力、疼痛、排尿不畅、行走不稳和疲劳等;反复发作,且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法。”张华透露,什么时候发病无法预知,每次发病的症状可能重复也可能消失,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新症状,且随着病情的发展每况愈下,最终引发肢体残疾、视力下降甚至面临失明的危险。“多发性硬化症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,而治疗的目的仅是减少复发,减缓疾病进程。”张华无奈地表示。 15岁前的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张华介绍说,近年来,多发性硬化发病率逐渐增高,现有的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表明,人们在15岁之前受到的某种病毒感染可能成为诱因,会造成多发性硬化。 患上多发性硬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,这里所说的遗传并不是遗传病,而是遗传易感性,即人的体质;环境因素则是指病毒感染等。由于某些病毒含有与人体脑脊髓髓鞘成分相同的分子结构,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破坏了脑脊髓以及视神经的正常成分,于是人就患上了多发性硬化。 “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,也就是说我们的免疫系统错把髓鞘当成外来物质而加以破坏。个人体质或病毒都有可能促成这种免疫反应。”张华解释说,现在科学研究认为,一些组织相关抗原是多发性硬化的易感基因。到目前为止,医学界还找不出哪一种病毒为此病的元凶,根治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也没有被发现。 “因为多发性硬化是以免疫异常为病因的疾病,防止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比用药更为重要。”张华提醒突然肢体无力的人,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。由于多发性硬化症与微生物感染有关,平时应积极锻炼,提高机体抵抗力,但不要做激烈的运动;可以在早晨和傍晚晒晒太阳,但不要暴晒。 张华表示,神经内科门诊每月都有多发性硬化症确诊病例,从年龄和性别来看,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,青壮年时期为发病高峰。女性患病率大约为男性的两三倍。”张华如是说。 美国科研人员最近研究发现,“如果女性在年轻时肥胖,那么她们今后更容易患多发性硬化症。”此外,澳大利亚一项新的研究认为,如果孕妇在怀孕头三个月接受日光照射过少,所生的孩子日后患多发性硬化症的几率可能会增加。这是因为,人体维生素D含量较低与多发性硬化症患病风险增加有关,肥胖者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往往较低,而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就是日光照射。专家们推测,如果孕妇接受日光照射不足,其腹中胎儿的中枢神经或免疫系统可能就会受到影响,从而使孩子长大后易患多发性硬化症。 多发性硬化症应标本兼治 专家还指出,即使得了多发性硬化症也不要过于恐慌。“要保持乐观的心态。”张华说,对任何疾病来说,积极乐观的心态都是一剂良药。同时还要减少脂肪的摄入,尽量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;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;多食用高钙食物及蔬菜水果,保证叶酸和维生素A、C的摄入;保持情绪稳定,学会劳逸结合。 “尽管多发性硬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不能治愈的疾病,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治疗。它的症状和疾病进程是能够被我们所控制的。”张华表示,由于多发性硬化表现复杂多样,每个患者的症状可能各不相同,因此需要个体化治疗。 张华介绍,此类疾病的治疗一般分为两个时期,一是急性期治疗,大多使用激素等药物,国内经验相对丰富,但激素并不能延缓残疾进展。在疾病缓解期仍需要规范治疗,从而改变多发性硬化病情进展,以至避免残疾发生。国际上最为通用的缓解期治疗药物是β-干扰素。 张华认为,多发性硬化诊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早期规范治疗,但在我国,大多数患者、亲属甚至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多发性硬化及其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,专科诊治多发性硬化的诊疗中心及专家国内数量还不多,加之此病初期不容易与其他神经科疾病鉴别,相当多的患者贻误了治疗良机。另外,能够延缓残疾进展的有效治疗药品如β-干扰素依赖进口,价格较高并且没有被医疗保险覆盖,使中国的多发性硬化患者较国外患者发展为残疾的比例要高。 “有的患者可能还会受到一定程度来自家庭、社会的歧视,甚至因此失去工作、家庭,进而对其的生活造成更大影响。”张华呼吁,应让患者、亲属、医务工作者以及公众更多地认识了解多发性硬化疾病,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治疗给予关注,积极研发和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。(记者 李颖) |